-
梁漱溟的哲学志趣,只是“民哲”?
在这一统绪中,非独梁漱溟,而且康有为、廖平、章太炎、梁启超、王国维……等等在中国的土地上顽强地生长出来,同时对西学怀有整体判断意图的学人,都是值得敬重、研究和继承的。中国学术复兴的契机,必然是对西学的整体判断和扬弃,而非以西学为正果的什么“预流”。[全文]
-
学好西学才能学好国学,否则只是海外汉学的仆从
这个时代的学生应该有平视中西的视野、贯通中西的抱负。现代的专业壁垒困不住《论语》等古代经典。学好西学才能学好国学,否则对中国学术的解释工作,无非就是找国学材料去充实那些或时髦或过时的西方人文社会科学框架,做海外汉学的仆从。 [全文]
-
康有为:看透了十九世纪,却走不进二十世纪
康有为之正确,在于看到了十九世纪。中国从未有人那样清楚地看到整个十九世纪。康有为的失败,在于他只看到十九世纪的表征,没有看到其原理性矛盾,没有看到十九世纪因此必然解体;在于他依靠十九世纪对付十九世纪,无力解释旧世界体系的崩溃与新世界体系的产生。[全文]
-
儒家引导中国崛起?
现在我特别担心儒家复兴走到第三阶段,被冲昏头脑。非常简单粗暴的解释、非常美丽但是激进的诉求只能把儒家耽误掉。我希望这个政治的阶段赶紧过去,回到第二次学院阶段上,先好好地为往圣继绝学,先别着急为生民立命。[全文]
-
国家不需要向教授交作业证明正当性
新文化运动当年对传统的否定有多彻底,今天的“儒生”对新文化运动的否定就有多彻底。这样的“儒生”其实是新文化运动的“镜像”甚至孽种。它比新文化运动的正统传人更象新文化运动。因为它憎恨父亲对祖父的憎恨,所以一样是憎父者,更像父亲,而非祖父。[全文]
-
《论语·八佾》选讲
今天我们开始讲《论语》。先讲一下《论语》的背景,再检讨一下对此书的阅读方式。[全文]
-
政治哲学与中国-中国人问题
《中道之国:政治·哲学论集》引论。[全文]
-
从两个三十年到三个三十年
近年来,国内的五四运动研究表现出不同的方向。保守主义倾向继续发酵,对五四运动的否定从部分转到了整体。但某些鲁莽的保守派忽略了,人民共和国是中国革命的产物,对待中国革命的态度也影响了对待共和国的态度。五四运动是上了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是不折不扣的共和国基石之一。[全文]
-
我们现在如何做一个中国人
本文为2008年4月28日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丁耘讲座实录,题为“我们现在怎么做中国人——中西文明中的经、史问题”。[全文]
-
矛盾论与政治哲学
毛泽东属于双重谱系,既同马恩列斯排在一起,也与中国近代康有为、严复、孙中山等探索者同列。毛泽东可以被同时视为无产阶级的革命导师和人民国家的国父。这是一个矛盾。只看到这个矛盾的一个方面,并据之对毛泽东发表欣厌趋避种种意见的,不可谓真了解毛泽东,亦不可谓真了解当代中国。因为这个矛盾不仅属于毛泽东思想,更重要的是,它还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全文]
-
毛泽东是国父还是革命导师?
毛泽东既同马恩列斯排在一起,也与中国近代康有为、严复、孙中山等探索者同列,可以被同时视为无产阶级的革命导师和人民国家的国父。这是一个矛盾。只看到这个矛盾的一个方面,并据之对毛泽东发表欣厌趋避种种意见的,不可谓真了解毛泽东,亦不可谓真了解当代中国。因为这个矛盾不仅属于毛泽东思想,更重要的是,它还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全文]
-
生生与造作——论哲学在中国思想中重新开始的可能性
是否存在着严格意义上的“中国哲学”,这是近十年前在中国学界引起热烈争辩的论题。在根本上,这个问题既取决于对中国传统的思想的理解与谋划,也取决于如何看待“哲学”自身。在某种处境下,后一方面也许更为重要。我们应在哲学思潮不断兴衰的历史中,找到那个通常据以判决中国思想的哲学观,并将之变成追问的对象。[全文]
-
希望2049年的中国有盛世之象
“我希望2049年的中国,能在它古今中西的所有精神财富之上,缔造出一个人类辉煌的时代。”对2049年的中国,复旦大学哲学系副教授丁耘充满期待,但这也是一种谨慎的期待。他期待,新中国一百年,能有汉唐气象。在他看来,汉代实际上解决了中国内部的古今问题,唐代则比较好地处理了中西问题。而古今中西问题也是当代中国面临的迫切问题。[全文]
-
丁耘:大陆新儒家与儒家社会主义
继承第一代儒家的遗产,首先是进入以下三方面所构成的完整的问题视野。即中外文明的消长之势、儒家传统乃至中华文明传统之再理解与现代社会主义中国之命运。这三方面缺一不可。尤其不能脱离现代国家与中外关系阐述儒家传统。而进入这个问题视野的最好线索,莫过于重新发动毛泽东、梁漱溟与熊十力辩论的核心话题:家庭、团体与国家的关系曾经是怎么样的?又应当是怎么样的?在这样的思考进程中,儒家的命运同社会主义的命运将难以逆料地纠缠在一起。 [全文]
-
斗争、和谐与中道——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
在哲学上,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第一期的“斗争”观无非更为强调变化,第二期的“和谐”观无非更为强调常住。则第三期的哲学基础必然是作为“斗争”与“和谐”两端统一的更高概念——中道。这也正是中国之为“中”国的最高涵义。[全文]
-
孔夫子与天安门广场的政治地理学
在新中国的心脏地带出现了旧中国圣人的雕像,这究竟意味着什么呢?[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