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寒竹、赵鼎新、萧功秦、杨光斌:不靠谱的言论是如何产生的
——超越社会变革中的观念陷阱
关键字: 知识分子公共知识分子言论自由言论边界经验主义道德制高点寒竹赵鼎新萧功秦杨光斌【临近岁末,回首2014年的中国,治理网络舆论无疑是浓墨重彩的一笔。“公共知识分子”在舆论场中具有不小的影响力,但许多“不靠谱”的言论,甚至谣言,也往往出自他们。因此,“公共知识分子”的作用再次成为学者们思辨的主题。】
知识分子,如果是有方向感的经验主义者,就能避免左与右各种激进主义的、极端主义的思潮对思想的支配,避免陷入观念陷阱。
——要从浮躁的“口号学术”或“政治学术”走向具有学理的思考和探究
寒竹(旅美学者、春秋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观念和社会构想在社会变革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没有对未来社会的理想构建,即使在现实中问题重重,社会变革也难以提上议事日程,因为社会没有追求的未来目标。但是,如果人的理性过度膨胀,把观念之间的自洽和逻辑推演当作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那么社会变革则可能掉入观念陷阱。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三十多年时间中跨过了西方发达国家上百年的历史进程,社会高速发展使得原本在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不同矛盾在短时期内集中涌现。官员腐败、贫富悬殊、环境污染、地区差别等成为中国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在社会急剧变化和矛盾集中涌现的转型时期,各种思潮竞相而出,都希望用自己的观念或一揽子计划来改造社会。但是,由观念构成的主义都是抽象的,而社会存在的问题却是具体的。中国知识分子从来不缺乏对自身社会角色的自我圣化,也不缺乏对未来世界的诗意描绘,但是否具有现代社会应当有的专业主义精神?是否具有解决现实问题的专业知识?
今天中国正处于社会变革与转型过程中,需要的不是口号式的政治动员,而是知识界的自我启蒙,社会需要的是更多勤于思考的学者和实干家,而不是空喊主义和口号的“革命”知识分子。胡适说,“为什么谈主义的那么多,为什么研究问题的人那么少呢?这都由于一个懒字。懒的定义是避难就易。研究问题是极困难的事,高谈主义是极容易的事。”胡适以一些高谈“无政府主义”的人为例:“看一两本西文无政府主义的小册子,再翻一翻《大英百科全书》,便可以高谈无忌:这岂不是极容易的事吗?高谈主义,不研究问题的人,只是畏难求易,只是懒。”(《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1919年发表)胡适讲的这种现象很像是在谈今天的一些“公共知识分子”。
胡适的批评竟仍适用于当今的某些“公共知识分子”
美国著名的经济学家、芝加哥学派的托马斯·索维尔在2010年出版了《知识分子与社会》一书,对“公共知识分子”进行了尖锐的批评。在索维尔看来,玩弄概念的“公共知识分子”有几个严重的缺点:
其一,缺乏专业知识。索维尔引述了理查德·波斯纳在《公共知识分子》一书的说法:许多在公众中知名度很高的公共知识分子,在专业同行中却声誉平平。“公共知识分子的媒体知名度与其学术声誉正好呈相反趋势。”(《公共知识分子》,2010年出版)索维尔甚至认为,社会对公共知识分子的需求主要是知识分子自己制造出来的。
其二,“公共知识分子”习惯于圣化自己的观念。“公共知识分子”善于创造抽象概念或制造观念,并倾向于把自己创造的抽象概念神圣化。索维尔用了“构想的圣化”(thevision of the anointed)这个说法。“公共知识分子”常认为只要按照“圣化构想”去改造整个社会,就可以一揽子地解决所有的问题。
其三,“公共知识分子”习惯于从圣化自己的观念到圣化自身。“公共知识分子”认为自己能够看到常人所看不到的社会本质,能解决常人所不能解决的社会根本问题,所以,“公共知识分子”并不仅仅把自己看成是精英,而且还是圣人般的精英,他们自诩为社会良心,负有国族的使命,可以启蒙大众来改造社会,最终建立一个理想王国。
索维尔的一些批评有些偏激,但对“公共知识分子”与专业主义之间关系的论述还是很有借鉴意义。现代文明得以形成的一个基础是细化劳动分工,而分工体现在科技领域就是分科目、分专业。文艺复兴以来,各门具体科学开始从包罗万象的哲学中独立出来,这是现代文明得以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即使在文科领域,政治学、社会学、历史学、管理学、经济学、语言学、法学、伦理学、宗教学都已成为具体的专门学科,而这些学科内部又分为若干个不同分支和专业。经济活动的分工和知识的分科是现代文明区别于古代文明的一个本质特征。
在当今中国,“公共知识分子”严重缺乏专业性已经越来越明显。作为一个后发国家,中国“公共知识分子”的专业主义水准远远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他们热衷的主义和口号虽然听起来调子很高,但对于解决社会的具体问题却并无多大功效。胡适对这种侈谈抽象观念的危害性揭露得很深刻:“主义初起时,大都是一种救时的具体主张。后来这种主张传播出去,传播的人要图简便,使用一两个字来代表这种具体的主张,所以叫他做‘某某主义’。”主张成了主义,便由具体计划,变成一个抽象的名词,“主义”的弱点和危险,就在这里。因为世间没有一个抽象名词能把某派的具体主张都包括在里面。我们现在需要的是,从浮躁的“口号学术”或“政治学术”走向具有学理的思考和探究,建立起中国自身的学术传统。
——言论有无边界不是一个问题。真正的问题是,为什么大众会盲从?
赵鼎新(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知识分子是文化创造者。现代意义上的知识分子产生于西方文艺复兴之后。先前,要解决社会问题要么求助宗教(上帝),要么求助传统。随着近代世俗意识形态的兴起,知识分子信心暴涨,认为自己掌握了真理,可以通过理性来改变世界。
我在美国接触了不少知识分子,比较中西方知识分子,我认为,当代美国知识分子往往会有这么几个特征:一是年轻时很聪明,语言能力强,但是数学能力差,小时往往不太合群;二是喜欢放大个人遭遇和体验,希望改变社会来适应自己;三是对不愿意处理具体事务,或者说对系院的琐事不感兴趣;四是对社会问题往往提出一揽子解决方案,并认为如果被采用,社会将变得更好。这类知识分子声音变多往往是社会危机的前兆。
为什么从社会层面来看,知识分子声音在中国变成了主导,而在美国,知识分子的声音却显得边缘化?
社会越保守,主流教育越成功,“公共知识分子”作用就越小。或者说一个社会主流文化霸权越强大,“公共知识分子”影响就越小。“公共知识分子”发达的地方就说明那里的文化霸权还没有完全被建立起来,所以中国的“公知”比法国厉害,法国的“公知”又比美国厉害。中国完全没有主流文化霸权,而美国是主流文化具有很强霸权的国家,一些“公共知识分子”如乔姆斯基,影响力在美国国内非常有限,根本无法引起广泛大众的注意。
要使社会稳定,必须使社会走向成熟、负责任。与中国相比,西方知识分子更加专业化,专业化一旦形成,知识分子就很难跨界对自己不熟悉的事物发言。从中国当前社会看,社会对政府官员和知识分子制衡都不够。比较而言,社会对官员的约束大于知识分子。对于官员,群众可以通过投诉、来信来访,甚至群体事件来发声,另一方面,中央也自上而下进行监督,此外,还有舆论对政府官员的监督。而知识分子自认为掌握着“道德制高点”,因此感受不到来自社会的压力。
现在我们学术界的专业化程度不够,国家软实力也不够,这两个原因导致,第一,我们的知识分子喜欢跨领域放话,第二,对于不靠谱的反体制言论,其他人出于“政治考量”而不愿、甚至是不敢提出反对,而反对声音也往往会被认为是维护政府的“五毛”。因为国家软实力不够强,所以维护国家的言论也往往不被认为具有“正当性”,所以不靠谱和盲从的情况仍然会存在。
社会出现问题时,知识分子的言论应当有边界吗?我认为言论有无边界不是一个问题,言论可以无边界。真正的问题是,为什么大众会盲从?我认为“公共知识分子”爱说什么就可以说什么,但是人们却应当具有辨别言论质量的能力。但是,辨别言论质量的能力是在开放社会中练就的,而不是在一个封闭世界中获得的。因此,在一个开放的社会中,长期坚持言论开放才是边缘化不靠谱言论最好的法宝。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责任编辑:陈轩甫
-
●  观察者头条  ●风闻 · 24小时最热 查看全部>>最新视频最新闻 Hot
-
漂移压哨绝杀!你正在收看幼儿园篮球全国大赛
-
讨薪!25年御用司机和特朗普反目
-
伊朗网红上传跳舞视频被捕,姑娘们“反了”
-
“纽约时报fake news!美国强烈支持母乳喂养”
-
“当前形势下,德方愿同中方开展‘工业4.0’合作”
-
这个电子元件日企拟涨价近3成 手机也跟着涨?
-
这片子观众少到没评分,却看透日本如何培养队长小翼
-
“中国女婿”来救场
-
我们又是冠军,我们总是冠军!
-
陆委会主委将赴美 台媒:打探美国下一张“台湾牌”
-
为了赚钱 美国阻挠别国支持母乳喂养
-
《科学》揭露美国医药审查黑幕 或许证实了你的猜想
-
“仗势欺人美国佬”加渔船在争议水域被美巡逻队拦下
-
泰沉船事故致42人遇难 为何一上船就收走救生衣?
-
靠香港群众的捐款,他在内地做了件了不起的事
-
独立日,自由女神像上的抗议者被捕
快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