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典、张岩:中俄德关系与当今世界大势演变
关键字: G20中俄德关系普鲁士汉萨同盟一带一路世界岛乌克兰危机【文/bet365苹果版专栏作者 刘典 张岩】
7月3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抵达莫斯科,在访问期间与普京举行两人的第21次会晤。随后将对德国进行国事访问并出席在德国汉堡举行的二十国集团(G20)领导人第十二次峰会。
习近平主席在赴汉堡出席G20峰会前访问俄罗斯、德国,体现了中国对中俄德关系的重视,通过积极落实杭州峰会成果以及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的举措,向二十国集团成员传递团结合作的积极信号。
当然,我们也可从一连串事件的背后看出当今世界秩序的未来走向。从全球格局来看,大西洋两岸关系越走越远,德国与中国都在试图整合亚欧大陆经济版图。中国和德国作为世界首屈一指的制造业大国,分别居于太平洋西海岸和大西洋东海岸的经济圈核心,俄国作为纽带衔接亚欧大陆两端。中、俄、德三国所构成的地理轴线,与陆上“丝绸之路经济带”高度吻合,三国之间的关系变化,将成为当代政治经济格局中的重要变量,对未来世界秩序产生影响。
一、世界大历史中的德国与俄罗斯
对于德国和俄罗斯来讲,相互之间的感情是一种极为复杂的存在。尽管双方之间经历过三次人类史上最大规模的战争,但是这在双方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只能算作短暂的插曲。即使是在惨烈的二战之后,德俄双方(联邦德国与苏联)依旧能够快速回复到相对和睦的水平。如果以北约阵营的整体为参照,德俄关系甚至可以说是一种令人惊诧的跨阵营合作典范。
作为传统上的大陆国家,德国和俄罗斯(普鲁士与莫斯科公国)在之前的三百年时间中始终渴望进入繁荣的大西洋商业圈、甚至变成海洋国家。因此这两个国家一次次挑战既有的“国际秩序”,试图通过武力手段成为当时象征着繁荣的“大西洋地区海洋国家”行列。从俄瑞战争、七年战争直到两次世界大战和东西方冷战,都是德俄两国对这一国策的践行。
莫斯科公国的扩张(图片来源:见水印)
德俄关系的起点可以追溯到汉萨同盟时代,大批德意志人由于贸易需求而进入诺夫哥罗德地区,成为俄罗斯人最早接触的西欧人并促进了以吕贝克-诺夫哥罗德为两个终点的波罗的海商圈形成。
在普鲁士和俄罗斯两国相继崛起之后,双方在战略上对于中东欧、特别是波兰立陶宛联邦的态度与兴趣使两国形成了长期的国策默契,并最终成功分割波兰立陶宛联邦。这一时期德意志和俄罗斯之间的关系逐渐由商贸合作转变为军事上的合作关系。
此后德俄关系进入了一段“黄金时期”,从反法同盟到《再保险条约》失效的百年时间中,普鲁士以及日后的德意志帝国与俄罗斯帝国除了在少数特殊情况下(例如奥斯特里茨会战后)始终站在同一战线或者相互保持友善的中立。
这段“黄金时期”的形成与英美法等海洋国家的对大陆国家的封堵有着直接的联系。德国的快速统一富强与俄罗斯对于海洋的渴望引起了海洋国家的警惕,试图切断这两个大陆国家通向海洋、从海外获取资源的路径。最为典型的是1853年至1856年的克里米亚战争,英法联军远赴万里之外干涉俄罗斯与土耳其之间的领土问题,最终使俄罗斯的黑海之路破产,其影响甚至遗留至今日。在面对共同的强大海外敌人时,德俄自然地选择站在一起,直到海洋国家们开始拉拢其中的一方充当战争替死鬼。
20世纪最初的50年中,两国关系由于一系列战争与意识形态冲突而降低至冰点,但是这种强烈敌对关系在其中的一方丧失对抗能力后很快发生了转变。作为西方阵营中最为接近前线的国家,联邦德国很快便与苏联政府建立起直接而稳定的联系机制,并成为了美国和苏联之间、或者说自由阵营与民主阵营之间沟通的渠道与中介,在诸如中程导弹问题与《赫尔辛基协议》等问题上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合作,双边关系在围绕军事问题展开的同时开始向柔性外交发展。
作为德俄两国之间这种特殊关系的体现,统一之后的德国不仅成为了俄罗斯第五大外资来源地(次于塞浦路斯、荷兰、巴哈马与百慕大),同时德语也成为了俄罗斯影响力第二大的外语(仅次于英语)。
然而随着苏联解体和冷战结束,俄国的影响力边界从东德快速后撤至白俄罗斯,使中东欧呈现出一种强权真空状态,引起了欧盟、特别是德国的强烈兴趣。
在新一轮的中东欧争夺中,德国在内外因素的影响下放弃了传统的普鲁士军国主义道路,转而使用更加柔性、隐蔽的经济手段。90年代欧元正式投入使用和2003年的申根区东扩促使中东欧形成了以德国为中心的产业循环体系、将德国的影响力范围从冷战时代的富尔达走廊一口气向东囊括了波兰、波罗的海三国和奥匈六国(奥地利、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和克罗地亚)。
随着德国和俄罗斯在冷战后逐渐形成稳定的影响力版图,德国在覆盖波兰和波罗的海三国后对于白俄罗斯并没有表现出显著的兴趣,俄罗斯也没有试图重新将这两个宿敌地区纳入自身势力范围。两国再一次拥有了进行合作的政治环境基础,但是却未能做出实质性的进展,这其中的原因与域外国家有着深厚联系。
二、世界秩序的“心脏地带”
德俄关系陷入僵局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外部因素不希望德俄之间关系好转、或者说不希望中东欧地区保持平稳。在继承关系上,这一思想可以追溯到麦金德时代开始的英美国家对于“世界岛”被某一强权或某一联盟所统治的恐惧。英美地缘政治学家们认为德俄之间的合作将会成为新一次对于既有世界秩序的挑战。与此前不同的是,这一次德俄两国不再需要依靠冒险的战争手段,而可以依靠强大的、互补的产业能力从根本上打垮以金融能力为立足点和操纵世界手段的美英海洋国家。
对于其他国家而言,德俄关系密切化和中东欧地区的平稳意味着德俄两国影响力的扩张,这一变化对于战后已经形成的国际秩序产生了冲击。
美国对于中东欧局势的崛起反应最为激烈。随着德国逐渐整合波兰、波罗的海诸国,欧洲的经济实力显著增强,意味着西方阵营的中心将会由美国重新转回欧洲,或者至少需要在美国和欧洲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将会削弱美国在西方阵营与国际社会中的主导地位与权威。
事实上,在德国初步整顿中东欧各国之后欧洲便形成了可以与美国分庭抗礼的力量。2003年伊拉克战争爆发之前,德国总理施罗德、法国总统希拉克明确表示反对并拒绝跟随美国参战,成为后冷战时代欧美政治分裂的标志性事件。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请支持独立网站,转发请注明本文链接:
- 责任编辑:武守哲
-
●  观察者头条  ●风闻 · 24小时最热 查看全部>>最新视频最新闻 Hot
-
漂移压哨绝杀!你正在收看幼儿园篮球全国大赛
-
讨薪!25年御用司机和特朗普反目
-
伊朗网红上传跳舞视频被捕,姑娘们“反了”
-
“纽约时报fake news!美国强烈支持母乳喂养”
-
“当前形势下,德方愿同中方开展‘工业4.0’合作”
-
这个电子元件日企拟涨价近3成 手机也跟着涨?
-
这片子观众少到没评分,却看透日本如何培养队长小翼
-
“中国女婿”来救场
-
我们又是冠军,我们总是冠军!
-
陆委会主委将赴美 台媒:打探美国下一张“台湾牌”
-
为了赚钱 美国阻挠别国支持母乳喂养
-
《科学》揭露美国医药审查黑幕 或许证实了你的猜想
-
“仗势欺人美国佬”加渔船在争议水域被美巡逻队拦下
-
泰沉船事故致42人遇难 为何一上船就收走救生衣?
-
靠香港群众的捐款,他在内地做了件了不起的事
-
独立日,自由女神像上的抗议者被捕
快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