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挠米成:微信大改 只剩下熟人真的好吗?
关键字: 微信不常用联系人【文/ bet365苹果版专栏作者 挠米成】
正所谓“微信无小事”。近日,微信动作频出,先是增加了只向微信好友展示最近三天朋友圈的功能,又内测了删除不常用联系人的功能。有评论认为,微信此举是为了去除“社交死重”(死重是指飞行器上无意义的负重)。种种动作都表明,微信要回归熟人属性的社交产品,强化自己的私密性标签。
确实,微信也好、微博也罢,明确了其社交网络的定位,才能深度挖掘用户的需求。尤其是对于用户数量已经接近饱和的微信而言,未来的增长必须依靠更精准地跟踪和分析用户行为,而这则依赖着用户的使用频率----他们是在吃饭、开会、过马路的时候都要低着头不停地刷朋友圈,还是只是在睡觉前无意识地按掉那些标着未读信息数量的小红圆圈。
明确社交网络的定位没错。然而,现实情况却比想象更复杂。在社交网络中,私人空间和公共空间是否是互为补集的,或者说,在社交网络上,私人空间之外的地方都是公共空间吗?答案是否定的。
如果把微信与市场上其他社交应用做一个对比,就会发现,微信的一个重要的价值就是在私人空间和公共空间之外创造了一个中间地带,我姑且称之为“缝隙空间”。缝隙空间越大,用户对微信的粘性越高。因此,如果微信真的本着“非黑即白”的二元论思维,朝着熟人社交这个牛角尖一猛子扎下去,其结果可能是自断手脚,白白浪费了这个值得深度挖掘的中间地带。
所谓“缝隙空间”,就是被那些我们“认识的人”所占据的空间:我们知道他们的名字、供职机构和职位,也许还有他们的电话号码和邮箱;但我们不知道、也不会去询问他们的住址,他们有哪些家人,或者仅仅是他们的年龄。
当然,“缝隙空间”和熟人圈子之间并没有绝对的界限。随着人们的迁徙流动,变换新的学校、工作、住址,总是有人不断地从认识的人变成熟人,或者从熟人退回到认识的人。翻开笔者的微信通讯录,这些“认识的人”占据着联系人中的75%。笔者又向几位朋友求证,结果大同小异。
企鹅智酷发布的《2017微信用户&生态研究报告》也验证了这一点。调查显示,2016年微信关系链已经由强关系链条衔接的家人、好友向弱关系联系的泛工作网络关系延伸,57.22%的受访者表示新增好友多为泛工作关系,而这一数字在企业管理岗位的受访者中高达75%。
与此同时,微信朋友圈提供了一个与这类泛好友关系互动的绝佳场所。据统计,60%以上用户选择将朋友圈用于记录个人生活,同时也有60%以上用户倾向于看朋友圈里其他人的私人化内容,如生活记录、观点表达等。而只有33%用户经常将工作内容分享到朋友圈,仅有23.6%的人愿意在自己的朋友圈看到其他人的工作内容。
这是因为,通过朋友圈,你会发现这些“缝隙空间”中的人和你拥有的共同点远比想象得多。同样是马拉松爱好者或者喵星人父母的泛好友,通过一言两语的交流,可能就自然地进入了对方熟人网络的候补梯队。在朋友圈,你还会发现,好多年没见面的朋友结婚了、生孩子了或者生二孩儿了,打个电话说句恭喜,或者发条祝福问候几句,也许你们的关系本来已经快要淡出熟人网络了,那么他会再次拉近。
在我们所生活的时代,社会已经从熟人社会变迁成了陌生人社会。现代社会是陌生人社会,每个人的“熟人”圈子都是以个人为中心放射出去的一张网络,在这个小圈子之外,人与人之间保持必要的距离,不可以随便询问对方的年龄、家庭、收入等情况,这是陌生人社会公认的规则。
微信作为社交工具的妙处则恰恰在于使自己的私人生活适度地暴露在熟人圈子和陌生人社会之间的“缝隙空间”中,这一点可以说是微信独有的。对比当下流行的社交网络,可以根据主要的活跃用户将它们分为三类,如下表:
既然微信和Facebook都是双向验证的,“缝隙空间”在Facebook上是否出现的更早更大呢?一项来源于Pew Research的调查显示,Facebook用户平均有229名朋友,其中89%都是来自于同一所学校、家庭成员及扩大家庭、同事等,仅有3%好友是有一面之缘的人,7%是从未谋面的。这固然与西方国家用户根深蒂固的电子邮件使用习惯相关,更重要的是,兴起更晚的微信在统一款软件上集成了语音信息、文件传输、转账汇款等功能,增加了人们使用微信办公的频率。很多人可能仅仅是为了传个文件、共享个地点就加了微信,极大地扩充了“缝隙空间”的网络。
事实上,在陌生人社会中,确实也需要一个使用成本低廉快捷的“缝隙空间”网络。由于每个人时间和精力所能维系的强社会关系是有限的,他的熟人网络就不可能铺就得太大。而且,熟人网络的构成有很多非主观选择的因素,比如同一所学校的同学、同一个球队的球友、同一个办公室的同事等,大家成为朋友是因为恰巧在同一个时间出现在同一个地理位置,而不是因为拥有共同的爱好或类似的想法。
当大家感叹“朋友越来越少”的时候,潜台词实际上是说:身边和我志同道合的人越来越少了。真的少了吗?这些人或许就隐藏在你的“认识的人”大军里,只不过,缺少一个机会让你发现,原来你和我一样!
改改微信朋友圈的可见时段,或者删除那些不常联系的人,感觉微信里终于只剩下熟人了。然后呢?周末约出来吃饭打球的还是那几个人,不想联系的人依旧不想联系。简单地去掉那些被认为是“死重”的好友以及他们的信息,并不是增加用户使用粘性的正确方向。合理地利用和拓展“缝隙空间”,才是社交网络大有可为的方向。
张小龙
本文系bet365苹果版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bet365苹果版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请支持独立网站,转发请注明本文链接:
- 责任编辑:孙武
-
●  观察者头条  ●风闻 · 24小时最热 查看全部>>最新视频最新闻 Hot
-
“当前形势下,德方愿同中方开展'工业4.0'合作”
-
日本厂商拟将这个电子元件涨价近3成 手机也跟着涨?
-
“中国女婿”来救场
-
陆委会主委将赴美 台媒:打探美国下一张“台湾牌”
-
为了赚钱 美国阻挠别国支持母乳喂养
-
《科学》揭露美国医药审查黑幕 或许证实了你的猜想
-
这片子观众少到没评分,却看透日本如何培养队长小翼
-
“仗势欺人美国佬”加渔船在争议水域被美巡逻队拦下
-
泰沉船事故致42人遇难 为何一上船就收走救生衣?
-
靠香港群众的捐款,他在内地做了件了不起的事
-
独立日,自由女神像上的抗议者被捕
-
印航回应改成“中国台北”:外交部指示
-
“为什么美国不直接入侵委内瑞拉呢?”
-
“美关税清单200多亿由外资生产 美企占相当比例”
-
英媒在美独立日发文 美国人上去就怼
-
只是觉得好玩?男子在上海地铁多次点火烧纸被刑拘
快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