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挠米成:当机器通过看脸就认出你是谁,真的安全吗?
关键字: 人脸识别人工智能AI身份验证人脸识别风险网络安全【文/bet365苹果版专栏作者:挠米成】
随着iPhoneX中FaceID(人脸识别解锁)功能的推出,人脸识别就开始火起来。如今,科技公司更是告诉我们“刷脸”将成为生活的日常:开设银行账户、办理酒店入住、小区门禁,手机解锁、移动支付、肯德基点餐,人脸识别将无所不在、无所不能。
先不要激动,畅想还没多久,24日发生的一幕似乎要浇上一盆冷水,在GeekPwn2017国际安全极客大赛上,90后女黑客“tyy”利用设备漏洞,仅用时两分半就骗过了人脸识别系统,打开了门禁。
90后女黑客“tyy”现场演示
当美好的未来和残酷的现实交织在一起,我们也不得不再次思考那个问题:当机器通过看脸就认出你是谁,真的安全吗?
人脸验证,真的更安全吗?
至少专家是不看好的。“目前所有互联网认证技术中,生物识别认证是最不安全的,”上海市信息安全行业协会会长谈剑峰在媒体上公开表示。“有人认为,生物特征在自己身上具有唯一性,因此,生物识别认证技术应该是安全的。但很多人没有想到,这种唯一性也意味着,生物认证信息一旦“丢失”就不可再生”, 谈剑峰说。
从技术层面看,不管是人脸、指纹、声音还是虹膜,这些人类的生物特征都不适合作为远程身份验证的安全密钥,因为它们太容易被仿造了。无论你拥有的是志玲姐姐的脸还是凤姐的脸,虽然在你自己看来这是独一无二的物理特征,不可能被仿造被复制,但是对于计算机而言,这些特征就是一串0和1组成的数字,或者说,是一串密码。而且,普通密码不安全了不喜欢了,还可以重新改;但是生物特征信息被盗用后,不可能从物理上修改人的特征来修正密码,因此无法再次使用。
而在众多生物识别技术中,人脸识别又是技术风险最大的。虹膜、指纹等生物识别技术都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可以在很长时间内保持稳定,也不易受外部干扰影响。而人的脸部特征则不然,有的人喜欢化妆、有的人爱佩戴饰品,这些都会使得脸部特征发生改变,除此之外,整容、受伤、过敏、年龄增长等因素都会对脸部的识别产生影响,成为潜在的技术风险。
人的脸部特征容易复制也是问题之一。目前,复制指纹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在某电商平台输入“指纹膜+打卡”就可以轻松找到若干卖家兜售可以在家DIY指纹套的材料,掌柜推荐的“豪华进口四人用”版本只要五十多元,可以供四个人制作用于欺骗指纹打卡机的指纹套。
而复制脸部特征同样很有可能,这一点007等间谍大片中已经给我们演示了无数遍。相对于密码、指纹等保密手段,人的脸部天天暴露在公众之中,获取起来更为容易。
除了电影,也有实操。去年8月,来自北卡罗来纳大学的一个研究团队从Facebook上收集到了一些人的照片,利用电脑合成和渲染后生成了平面化的3D模型显示在手机上。随后他们利用这个模型进行测试,发现有高达4/5的被测安全系统在55%到85%的被测时间内,都可以被轻松骗过。更重要的是,他们在Facebook上能收集到的照片非常有限,质量也没有保证,有些还只是45度角的侧脸。
虽然时过境迁,以iPhoneX的FaceID等为代表的识别技术已经宣布可以迈过“静态识别”这一步,能防止照片及其他一些简单复制手段的欺骗,但那些同样技术精良的犯罪团伙,如果在未来推出像间谍大片中那样逼真的人脸3D头套时,脸部识别能否继续保证安全?还要打个问号。
尼古拉斯·凯奇的电影《变脸》更是把脸都换了 你说能不能骗过人脸识别?
商用级的人脸识别可以被电脑合成的3D模型轻易骗过,个人信息数据库更是各种犯罪分子攻击的主要目标。由于“刷脸支付”主要通过手机拍照后进行数据传输。在传输过程中,也有可能受到黑客、病毒等攻击,人脸信息在系统后台服务器解析过程中,解析结果同样可以被篡改盗。在本文的开头,“tyy”就是利用设备漏洞,直接修改设备中的人脸信息,实现用任意人脸来“蒙骗”人脸识别系统,打开门禁。
更要命的是,如果“刷脸支付”被各家企业广泛使用,那么各企业参差不齐的技术实力,使得人脸信息泄漏的风险直线上升。“我比较担心的是,假设我们的面部特征以及指纹、虹膜等生物特征信息被广泛应用,比如用于银行支付等,而在这之前我们的生物特征数据已被各个银行、手机厂商甚至不知名的APP厂商充分采集到,这个时候我认为才是风险最大的时候,”大成天下CTO黄鑫在9月份举办的2017第二届SSC安全峰会上说。
黄鑫认为,风险主要来自于人们对自己生物特征数据的不够重视,可能会让别有用心的人随便拖个库(从数据库中导出数据),就能把这些数据拿到手。“弱口令有问题还可以更改,指纹、虹膜这样的生物特征数据就不是这么简单了。在技术还不是非常成熟、运用前景还不是很准确的情况下,我和家人不会把自己的生物特征数据录给不放心的厂商。”
作为网络安全技术强国的以色列就发生过这种事情。2011年10月,以色列劳动与社会福利部就曾有900万人(以色列到2016年的人口只有855万,这些数据中包括已故公民的数据)的个人信息被一个软件承包商窃取。失窃的信息包括姓名、住址、出生日期、证件号和亲属关系等,并被放在一款名叫Agron2006的软件上,销售给需要不同信息的相关方。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请支持独立网站,转发请注明本文链接:
- 责任编辑:赵晓明
-
●  观察者头条  ●风闻 · 24小时最热 查看全部>>最新视频最新闻 Hot
-
《科学》揭露美国医药审查黑幕 或许证实了你的猜想
-
这片子观众少到没评分,却看透日本如何培养队长小翼
-
“仗势欺人美国佬”加渔船在争议水域被美巡逻队拦下
-
泰沉船事故致42人遇难 为何一上船就收走救生衣?
-
靠香港群众的捐款,他在内地做了件了不起的事
-
独立日,自由女神像上的抗议者被捕
-
印航回应改成“中国台北”:外交部指示
-
“为什么美国不直接入侵委内瑞拉呢?”
-
“美关税清单200多亿由外资生产 美企占相当比例”
-
英媒在美独立日发文 美国人上去就怼
-
只是觉得好玩?男子在上海地铁多次点火烧纸被刑拘
-
日本老牌女子大学将招收男生:只要内心是妹子就行
-
最近美国高官吃个饭真是坎坷
-
亲妈把孩子罩在凳下打麻将?警方回应来了
-
有这样一个“阴谋论”在美国疯传…
-
我,默克尔,不慌了!真的吗?
快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