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宇方:区分国家战略与企业发展,中企可不为并购限制所囿
关键字: 对外经济法德国限制外资收购审查外资中企海外并购中国制造2025德国制造库卡【文/bet365苹果版专栏作者 朱宇方】
7月12日,德国联邦内阁会议通过了对《对外经济法》实施条例的修订,引发广泛议论。为了对此次修订做出恰当的评价,避免断章取义,有必要先对上述《条例》在修订前后的相关内容做一个简单的梳理和比较。
在本次修订之前,德国的《对外经济法》及其实施条例的相关规定可以简述为:
一、联邦经济部有权对涉及德国企业的直接或间接的外资投资进行审查,在投资威胁公共秩序以及安全的情况下,德国经济部有权禁止。
二、满足以下条件的投资交易需要接受审查:投资者来自非欧盟国家,或投资者超过25%的投票权由非欧盟国家的股东持有,且投资交易之后投资者直接或间接持有德国被收购公司25%以上的股权。
三、除了收购须从严管理的企业——涉及军备或与“国家机密”相关的信息安全产品的制造商,法规不要求交易方对并购交易进行正式登记或正式公告,经济部自行获取外资在德国投资的信息,并在投资双方签署文件生效后三个月内决定是否启动正式审查。
四、若经济部启动正式审查,投资者必须递交所有关于拟定交易的材料,包括其自身的股权构架以及交易战略意图。在收到上述材料之日起,经济部有两个月的时间来禁止交易,或对交易设限、设条件,以保证公共秩序及安全。
五、为了避免法律上的不确定性,外国投资者经常选择在交易进行之前主动将交易向经济部披露,以获取一份具有法律效力的无异议函,经济部须在收到文件的一个月内决定放行或启动正式审查程序。
德国联邦经济与出口管制局(BAFA),对审查结果为有损其国内环境污染的外资加以严格管控(BAFA官方网站)
这次联邦内阁对上述实施条例修订主要包括两方面:第一,首次对法律中的“威胁公共秩序以及安全”做出了具体规定:收购案涉及电力或电信网络、电厂、供水系统、银行、医院、机场及火车站等关键基础设施,包括为其开发软件的德国企业,并将从严管理的企业范围扩大到能接触到外部存储器(云存储)中相关数据的企业;第二,将经济部正式审查的时间从现行的两个月延长至四个月。
通过梳理比较可以看出,对于本次修订,没有必要过度解读所谓的德国政府的“一票否决权”,因为这并不是本次修订新增加的内容。比如2016年,时任联邦经济部长加布里尔就是运用了这一权力,在最后一刻叫停,迫使宏芯放弃收购爱思强。但是,德国对外资收购德国企业的限制正在逐步收紧,这也是显而易见的事实。
2016年11月,《法兰克福汇报》对当时德国经济部长干预外资收购的言论提出质疑
对关键领域的界定、审查期的延长,这从表面看只是防范关键技术流失对德国安全造成影响,但如果观察修订案出台的舆论背景能看出,德国政府质疑和防范的焦点以及审查所针对的是:企业收购行为的背后是否有他国政府的战略意图,使其不再是纯粹的商业行为;收购的资金中是否包含了国家资金,从而在竞购中导致不公平竞争。上述修订公布后,德国经济部副部长马赫尼希在接受采访时就曾明确指出,作为出口型国家,德国支持开放市场和外国投资,但外国企业“必须证明,它们在德国的投资不是由国家推动的,它们交易的融资是市场化的”。
今年2月,欧洲第一大经济体德国就已经联手第二大经济体法国和第三大经济体意大利致信欧盟,希望通过立法使欧洲国家“拥有调查个别收购案并在适当情况下阻止它们的更大空间”。信中特别指出,其所针对的是那些“不公平的交易……因为它们依赖国有资金或旨在收购重要技术”。
所以说,触动德国和欧洲国家神经的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企业间技术并购,而是他国政府操纵,即政府假企业之手实施的技术并购。
从统计数字可以看出,中国对德国非金融直接投资的快速增长始于2009年。2008/09经济金融危机之后,欧洲又陷入欧元危机。身为欧元区的领头羊,德国坚定地推行紧缩性财政政策,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德国国内的投资和价格水平。
因此,虽然德国经济较快复苏,但仍有不少中小企业因资金短缺而元气大伤,为外资收购创造了条件。而与此同时,2009年7月,中国外汇管理局发布《境内机构境外直接投资外汇管理规定》,取消了境外投资外汇资金来源审核,实行登记备案制度。这一举措为中国企业“走出去”创造了切实的条件。
德国相关研究机构的研究报告显示,2009年之后的几年中,中国企业在德国的收购对象主要是在某一市场分区处于市场领先地位的中小企业(员工人数在200至500人之间),而且其中大多数经营状况不佳,甚至已经进入破产保护。中国企业通过收购获得专有技术和在欧洲的销售渠道,并借此加速完成母公司的技术和管理升级;而被收购的德国企业因资金输入获得新生,并常常得以通过中国母公司拓展在中国市场的销售。这样的收购不仅是双赢的,而且也是收购和被收购双方都乐见的。
所以中国收购德国的中小企业虽然也引发“德国引以为傲的隐形世界冠军被中国收入囊中”这样的议论,但是德国经济界也很客观地承认,不少家族企业后继乏人,濒临消亡,是来自中国的新鲜的资金和管理力量使这些企业得以存续和发展。
中国企业在德国并购最初引发较为普遍的担忧是就业岗位的流失,但中国企业很快用实际行动打消了德国人的顾虑。事实证明,中国人收购德国企业后并不会大规模裁员,把工作岗位转移到中国国内,而是意在保留德国的生产基地,保留“德国制造”,这也意味着中国的投资正在为德国的就业和经济增长做出正面贡献。
2016年中国对欧洲各国的投资状况,德国毫无疑问占据头把交椅的位置(数据来源:德国世界报)
可以看出,在2009年之后的一段时间,对于中国企业在德国并购行为的关注和质疑主要还局限在经济方面。当事实证明中国企业的收购对德国经济是利大于害,甚至有益无害的,质疑的声音就逐渐消散了。
随着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意愿越来越强烈,中国海外收购经验越来越丰富,除了那些濒临破产、收购价格较低的德企,经营状况良好、拥有技术优势、在市场上处于领先地位的德国企业,也开始进入中国投资者的视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请支持独立网站,转发请注明本文链接:
- 责任编辑:武守哲
-
●  观察者头条  ●风闻 · 24小时最热 查看全部>>最新视频最新闻 Hot
-
漂移压哨绝杀!你正在收看幼儿园篮球全国大赛
-
讨薪!25年御用司机和特朗普反目
-
伊朗网红上传跳舞视频被捕,姑娘们“反了”
-
“纽约时报fake news!美国强烈支持母乳喂养”
-
“当前形势下,德方愿同中方开展‘工业4.0’合作”
-
这个电子元件日企拟涨价近3成 手机也跟着涨?
-
这片子观众少到没评分,却看透日本如何培养队长小翼
-
“中国女婿”来救场
-
我们又是冠军,我们总是冠军!
-
陆委会主委将赴美 台媒:打探美国下一张“台湾牌”
-
为了赚钱 美国阻挠别国支持母乳喂养
-
《科学》揭露美国医药审查黑幕 或许证实了你的猜想
-
“仗势欺人美国佬”加渔船在争议水域被美巡逻队拦下
-
泰沉船事故致42人遇难 为何一上船就收走救生衣?
-
靠香港群众的捐款,他在内地做了件了不起的事
-
独立日,自由女神像上的抗议者被捕
快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