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克思对21世纪的世界意味着什么?
随着中国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实践的成功转型,马克思主义发展出一条新的道路。马克思和他所提出的共产主义理论对21世纪的世界意味着什么?为什么马克思主义对发展中国社会主义的意义尤其重大? [全文]
-
预告|这周六,看陈平老师如何对话经济学的诸位大佬
陈平老师大家应该很熟悉了吧,那我来考考你,你知道他为什么叫眉山剑客吗?他的朋友圈都有哪些大佬?他又为什么要从物理学转向经济学呢?[全文]
-
“共享未来”CGTN全球媒体峰会在海南举行
“CGTN全球媒体峰会暨第七届全球视频媒体论坛”在中国海南举行。来自全球近百家媒体机构的387名代表参会,就如何加快并深化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充分运用新技术、新应用创新媒体传播方式,应对全球媒体共同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进行研讨。[全文]
-
中国共产党是如何成功驾驭住资本的
保证党自身的主体性,就是党自身不被资本所同化,反过来还有能力去同化资本,这说明全面从严治党很重要。十九大报告提到的党的初心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就不能变成为资本利益最大化服务。[全文]
-
美国梦失色,英国经历噩梦,世界就看中国新时代了
经过长期卧薪尝胆、砥砺奋进,今天的中国站在仰望星空的高度,新时代的中国梦具有丰富的维度,既包含个人奋斗,又关乎民族复兴,更意味着中国人将以自己的世界观重塑这个世界。[全文]
-
农村真有63%的孩子没上过高中?罗斯高教授其实是这么说的
前些日子,一篇《有63%的农村孩子一天高中都没上过,怎么办》引爆中国网络。今天,观视频工作室请来了这场演讲的主讲人罗斯高,当面讲一讲这三十年来他在研究中国农村教育过程中的所见所闻。[全文]
-
马云底特律演讲:将中国视为机遇
?6月21日,马云来到底特律,直接面对美国小微企业主演讲。他们本准备卖1000张票,票价仍是250美元,结果3000人入场。马云此段演讲堪称“教科书式演讲”,收获无数掌声。 [全文]
-
与福山辩论6年后,张维为有话要说
在2011年6月,中国学者张维为教授就以“中国模式与西方模式”与福山开展了一场激烈的世纪之辩。六年过去了,西方自由民主走向崩坏、民粹主义异军突起,难道只是历史的终结推迟了?2017年6月12日,张维为教授作客观天下,回望6年前的那场辩论,谈一谈话语自信。[全文]
-
“我们女人”自身碎裂了
当你说你们男人、我们女人的时候,你觉得你很反抗,同时就假定了世界上只有男人或者女人,你就没有给第三性以位置。今天第三性不能黑已经变成了有教养人的常识,可是我们有教养的人好像越来越不意识到另外的维度。[全文]
-
中信书院前沿论道 吴建民携新书演讲:世界的变化与中国
12月24日下午,《中信书院前沿论道:世界的变化与中国——吴建民谈外交》主题演讲在北京大学英杰中心举行。现任中国外交部外交政策咨询委员会委员,前法国驻华大使、前外交学院院长、前国际展览局主席吴建民全程站立为北京大学学生及社会热心中国外交事业的观众进行演讲,并逐一回答观众提问。[全文]
-
贾康:过去主流经济学理论认知框架不对称
《新供给经济学》新书发布,贾康在新书发布会上演讲:过去主流经济学理论认知框架不对称。[全文]
-
制度之争:“中国模式”还是西方民主?
“中国模式”与西方民主孰优孰劣一直以来是各界人士争论的问题。有人认为西方民主制度是社会发展必经之路,中国也同样无法避而远之;有人认为民主制度在中国水土不服,而“中国模式”恰恰能在中国发挥它的可行性与优越性。[全文]
-
广岛原子弹爆炸70周年| 我们都成野兽了吗?
2015年8月6日是广岛原子弹爆炸70周年。70年前两颗原子弹,既彻底击垮了日本“一亿玉碎”的决心,迅速结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也给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民以无以伦比的震动。二十年前的甘阳,则从伦理,从道德,从政治哲学的角度的切入,讨论了原子弹轰炸揭示的人类所面临的多重困境。现在回顾甘阳在1995年写成的这篇旧文,放在日本军国主义死灰复燃的背景下来看,尤具有现实意义。[全文]
-
“一人一票”的欧洲为何走上歧路?
4月18日下午,在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大师会堂的演讲中,恒隆掌门人陈启宗盘点全球各国走势。他并不看好欧洲、日本、俄罗斯等经济体未来的发展,但对美国的复苏和中国经济发展保持乐观。西欧或者是任何其他地方,过头的福利主义跟自由民主制度是分不开的。[全文]
-
即便仅推介施特劳斯派,又怎样?
“古典式学问不仅比现代式学问高贵,而且比现代式学问高明。”[全文]
-
穿越大半个世界与历史来说台湾问题
在中国大陆,二十多年新自由主义思潮冲击,其影响之广泛和深刻,难以评估,大陆的对台政策虽曾一再声称政治谈判的关键意义,但实际上却越来越依赖于经济逻辑,或者更准确地说,是让利逻辑。[全文]
-
政治哲学与中国-中国人问题
《中道之国:政治·哲学论集》引论。[全文]
-
抗战胜利后,我在中国度过的9个月
本文摘自《中国回忆录》一书,中信出版社出版。该书原题为Chinabound: A Fifty Year Memoir,发表于1982年,主要回忆1929-1979年间与中国有关的经历。[全文]
-
我们为什么那么迷恋福柯?
上世纪90年代,北大校内曾活跃着一些自发性学术团体,其中的“福柯小组”很活跃,在圈子里颇有名气。小组的主要成员来自北大的各个院系,鼎盛时有十几人。他们聚在一起阅读福柯,讨论福柯,翻译《福柯文选》。 18年后,小组成员们早已星散各处,大多成为各自学术领域的佼佼者:李猛、渠敬东、应星、李康、赵晓力、强世功、吴飞、杨立华、张旭等等,都是学术界闪闪发光的名字。[全文]
-
伊斯兰与现代性:第三条道路?
如何处理伊斯兰教与现代性的关系,以便在日益剧烈的西方挑战下自保而自强,是一个多世纪以来伊斯兰世界众多思想家们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