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泉:面对俄罗斯,为什么国人只认《喀秋莎》?
关键字: 俄罗斯喀秋莎俄罗斯文化俄罗斯艺术中俄关系中俄交流【文/ bet365苹果版专栏作者 原泉】
6月16日,bet365苹果版播出了华东师范大学教授,著名俄罗斯问题专家冯绍雷老师的访谈《又见俄罗斯》。在访谈中冯绍雷老师提到这样一个细节:俄罗斯的外交人士对中国人民想到中俄交往就条件反射似的唱起《喀秋莎》《莫斯科郊外的晚上》这一现象略感失望,认为以这种现象为代表的中俄两国人民的文化交流现实与中俄两国交往高层次的现实有点“不太相称”,而中俄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应当“变变味道”,他希望中国人民能够给予俄罗斯古典文化和20世纪60年代以后的俄罗斯现代文化给予“必要的关注”,使得中俄文化交流有一些“古典和现代气息”。
诚然,在中俄两国友好关系进入历史最好阶段的当下,对俄罗斯文化的进一步了解,对于丰富中俄两国文化交流的内涵,增进两国人民的友谊是大有裨益的。不过,笔者认为,在浩如烟海,璨若星河的俄罗斯文化当中,中国人民却对《喀秋莎》《莫斯科郊外的晚上》情有独钟绝非偶然,而是有深刻的历史和现实因素在其中的。
少女演唱《喀秋莎》,图片来源:视频截图
《喀秋莎》和中国人民的共鸣
在访谈当中,冯绍雷老师提到,自19世纪末20世纪以来,俄罗斯的文化艺术就产生了一种不仅仅具有本土情怀,而且关怀人类命运的“世界关切”,作为一名长期在俄罗斯求学的学生,笔者从俄罗斯的文化艺术当中深刻地感受到了俄罗斯知识分子和艺术家对于国家前途和世界命运的关心和关怀。
而这种以世界人民前途和命运为考量的“天下情怀”在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后直至二十世纪上半叶,随着世界历史上第一个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苏联的诞生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伴随着“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战斗口号,从广度和深度都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境界。
同一时期,中华民族正饱受帝国主义和国内反动派的压迫,挣扎于生死存亡之际。所谓“嘤其鸣矣,求其友声”,正在为救亡图存艰难探索的中国人民,特别希望世界上能够出现一个支持中国革命和民族解放斗争的正义力量。社会主义的苏联,则在这一时期对中国人民的民族解放斗争和建国初期的社会主义建设,给予了极大的同情和支持。
而以俄为师,向苏联学习革命和建设经验以实现中国人民的解放和国家的富强,成为了当时中华民族先进分子的追求。在这一时期,俄罗斯文化与中国人民的革命和解放事业实现了伟大的碰撞。
在这伟大的碰撞中,在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上,以《喀秋莎》《莫斯科郊外的晚上》为代表的苏联革命文艺所表达的对全人类命运关注的“天下情怀”:对祖国、对人民、对劳动、对生活的无限热爱和对世界和平、人类进步事业和各国人民之间友谊的不懈追求,使得一百多年来多灾多难的中国人民感受到了来自异国他乡的情谊和温暖,给予了中国人民极大的精神鼓舞。这种“天下情怀”,激发了潜藏在中华民族心底当中的“天下情怀”和面对压迫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在那个年代的中国人民当中引起了强烈共鸣。
可以说,苏联的革命文艺积极参与到了中国国民精神的重建当中,为鼓舞中国人民进行民族解放和社会主义建设,提升中国人民的思想境界和精神面貌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冯绍雷老师在《又见俄罗斯》访谈当中指出,哪一部分是俄罗斯文化当中最精彩的部分,谁是俄罗斯文化的代表人物,在学界难有定论,但显然,在广大中国人民的眼中,以《喀秋莎》《莫斯科郊外的晚上》《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为代表的革命文学和艺术,以高尔基、奥斯特洛夫斯基、亚历山大罗夫为代表的红色文学家,艺术家已然成为了不可替代的俄罗斯文化、艺术的符号。
俄罗斯古典和后现代的文学艺术:难以产生《喀秋莎》式的共鸣
后苏联时代,俄罗斯的文艺发展有两种趋势:一种是向西方靠拢,效仿西方社会的价值观和艺术形式,另一种是回归传统,在革命前的俄罗斯文艺中寻找自身的定位,而无论是拥抱西方(俄罗斯人口中的“拥抱现代,拥抱世界”)还是回归传统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逐步消减苏联留给俄罗斯文化艺术的“红色遗产”,以期使俄罗斯的文化艺术在后苏联时代既能通过“拥抱现代”,融入“国际社会的主流文化”,又能通过“拥抱传统”保持自身的特异性,最终使俄罗斯文化在后苏联时代仍然能够在世界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借以输出俄罗斯的国际影响力。
但很显然,这样的“转型”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虽然这位俄罗斯外交官没有明说,但通过苏联解体之后俄罗斯政治的变化,特别笔者在俄罗斯最近几年的感同身受便可以猜出他向冯绍雷老师这样发“牢骚”背后的“潜台词”:面对后苏联时代俄罗斯的文化艺术同时向“回归俄罗斯传统”和“拥抱普世价值”两个方向上的“转型”,中国人却依旧钟情于以《喀秋莎》《莫斯科郊外的晚上》为代表的“革命文艺”,而对俄罗斯文艺的“传统”和“新变化”漠不关心。在这位外交官看来,中俄文化交流这样的现状着实“令人失望”。
毋庸置疑,俄罗斯传统文学和艺术,特别是19世纪下半叶的文化艺术发展无论从水平的高度和发展的深度都是令人难以企及的。当你漫步在特列季亚科夫画廊的时候,当你聆听穆索尔斯基的交响乐和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歌剧的时候,当你阅读普希金、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文学巨著的时候,你会不由得感受到俄罗斯文化的博大,深邃,细腻,以及俄罗斯民族性格上所散发的艺术气质。
特列季亚科夫画廊《无名女郎》局部
但是,19世纪俄罗斯文艺所展示的俄罗斯文化的气质却更多地为俄罗斯民族所独有。作为中国人特别是普通的中国人来说,很多情况下只能从“旁观者”的角度去赞叹这些文化和艺术“确实是好东西”,而难以那些参与重塑中国人精神风貌的苏联革命文艺那样,使我们产生心灵上的共鸣。
标签 俄罗斯-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请支持独立网站,转发请注明本文链接:
- 责任编辑:陈轩甫
- 最后更新: 2018-06-27 09:36:20
作者最近文章
面对俄罗斯,为什么国人只认《喀秋莎》?2018-06-27俄总统大选:普京和俄共为何都有大动作2018-03-18对华关系正常化,梵蒂冈这次也许真着急了2018-02-07现场| 普京出席的世界青年联欢节上,我们都做了些啥2017-11-01一不留神,我见证了塞瓦斯托波尔的历史性时刻2017-09-13-
这里死亡率是地中海两倍,1.3万难民却被赶入
2018-06-27 06:50 非洲之窗 -
韩国一建筑工地起火:1名中国公民遇难,14人伤
2018-06-26 21:28 中国游客 -
对女性最危险的10个国家,唯一上榜的西方国家是…
2018-06-26 19:31 当代妇女解放 -
美媒:中国超算产量更高,还牢记“不能依靠美国”
2018-06-26 18:00 IT新浪潮 -
美国白人女子当街辱骂墨西哥裔,听着有点耳熟啊…
2018-06-26 17:30 美国一梦 -
美报告:愿出国工作的中国人,4年少了一半
2018-06-26 17:21 中国经济 -
美国制裁在即,伊朗货币崩跌引街头抗议
2018-06-26 17:00 伊朗局势 -
澳智库称华为是澳高官海外出行最大赞助商,外长在列
2018-06-26 14:16 华为 -
马来想涨新加坡水价 学者:为将来取消隆新高铁增筹码
2018-06-26 14:10 新加坡 -
日本两大航空改标还玩起“小伎俩”
2018-06-26 13:58 日本 -
哈雷生产线要移出本土 特朗普惊了:投降派
2018-06-26 12:02 美国经济 -
“不管带钱不带钱来,绝不允许西方国家参与叙重建”
2018-06-26 11:31 叙利亚内战 -
发中文公告遭围攻 马来财长这样反驳
2018-06-26 10:17 -
公布与中企合同后,太平洋岛国又接受澳国安保证
2018-06-26 09:58 -
变谦虚?美防长访华:没有固化观念,想多听
2018-06-26 09:35 美国政治 -
近10年最高纪录!54%美国人认为本国经济表现极好
2018-06-26 08:37 美国经济 -
下属被赶出餐馆 特朗普咒骂:从里到外都脏
2018-06-25 22:03 美国政治 -
被禁17年,法国牛肉即将出口中国
2018-06-25 20:48 法国见闻 -
日媒找到世界杯对手“强壮的秘诀” 中国网友都说眼熟!
2018-06-25 20:02 2018世界杯 -
正统犹太教徒拒坐女性旁边 以航竟让女性换座?
2018-06-25 17:10
相关推荐 -
●  观察者头条  ●风闻 · 24小时最热 查看全部>>最新视频最新闻 Hot
-
漂移压哨绝杀!你正在收看幼儿园篮球全国大赛
-
讨薪!25年御用司机和特朗普反目
-
伊朗网红上传跳舞视频被捕,姑娘们“反了”
-
“纽约时报fake news!美国强烈支持母乳喂养”
-
“当前形势下,德方愿同中方开展‘工业4.0’合作”
-
这个电子元件日企拟涨价近3成 手机也跟着涨?
-
这片子观众少到没评分,却看透日本如何培养队长小翼
-
“中国女婿”来救场
-
我们又是冠军,我们总是冠军!
-
陆委会主委将赴美 台媒:打探美国下一张“台湾牌”
-
为了赚钱 美国阻挠别国支持母乳喂养
-
《科学》揭露美国医药审查黑幕 或许证实了你的猜想
-
“仗势欺人美国佬”加渔船在争议水域被美巡逻队拦下
-
泰沉船事故致42人遇难 为何一上船就收走救生衣?
-
靠香港群众的捐款,他在内地做了件了不起的事
-
独立日,自由女神像上的抗议者被捕
快讯 -